「江西省科研课题」医学科研课题

体育正文 245 0

江西省科研课题

医学科研课题

江西医学院的办学成果

1984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医学院的医学专业被确定为省属高校重点专业。1989年3月,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学院有5项教学成果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蒋琳的“《基础化学》的教学及其教研室建设”,程本芳、迮明廉、余启胜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多科系同异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和调控”,邹志森的“培养实习医师的有效措施——‘四项任务’和‘七项制度’”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学院有3项教学成果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法和教材的改革”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3年,学校有2项教学成果获得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1998年,徐斯凡主持的“功能实验教学改革及微机化”项目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卢忠萍等的“‘五段式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戴闽等的“外科学总论教学改革实践研究”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刘志刚等的“地方医学院校研究室建设与探索”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学院还获得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03年,周宪民等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电子教材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段菊如主持的“《断层解剖学》课程建设探索”和欧阳群玲等的“医学网络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肖新兰等的“CT、MRI多媒体教学软件”、苏海等的“‘实践培能’心电图教学新模式”、龚洪翰等的“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和孔江联等的“构建江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新模式”获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欧阳群玲等的“医学网络教学研究与应用”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江西医学院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恢复本科办学之初,学校仅设医学专业。为改变医学本科教育专业单一的状况,在恢复本科办学的同时,学院便开始着手进行专业调整工作。针对江西省口腔医学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学院加快了口腔医学系的筹建步伐。1979年9月,学院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1997年10月18日,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11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知江西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江西医学院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主任、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组长 。(2014年)赵白鸽:曾任国家人口和计生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兼任国务院妇儿工委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外交学会常务理事。(2014年)管轶: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是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国际权威之一 。(2010年)饶毅: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 1952年学校改院后,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地方病、流行病、工矿卫生和中医中药科学研究工作展开,特别是把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血吸虫病作为科研的重点。1954年,经卫生部批准的“钉螺杀灭法的实验”和“血吸虫病治疗之改进”等11个研究课题都与流行病有关,1956年,114位教师提出了大小90个研究题目,副教授以上的教学人员有81%参加了研究工作,同时在学生中成立了20个科研小组,在教研组领导下进行科研工作。2篇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及其外文版。1957年,各教研组提出了当年科研课题86个,其中与血吸虫病的防治有关者13个,与“除四害”有关者(蚊子方面)2个,与中医中药有关者28个,86个题目中经中央卫生部批准列入国家计划的有7个。1958年,列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药组编制的科研计划研究题共15个,列入“血研”计划的15个,列入江西省计划的有24个,其余为院题(包括各教学医院)85个,共计139个 。合并前的1958年初制订的全院科研计划中,国家题有15题(国家题全省共18个),经江西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审定的15题,经江西省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批准列入江西省计划的有24题,其余一般题(院题)87个,总计141个。1958年全院共完成了学术论文142篇,其中公开发表了50篇,完成了各类技术革新19500余项。同年,二附院张以延与龚胜连合作研制的“心房颤动除颤器”获卫生部金质奖,开创了本院教师获部级科技奖的先河。1959年,成立科学研究委员会,科研经费27080元。全年共完成学术论文477篇,举行学术活动360次。1960年,蔡锡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62年12月,学院党委根据教育部《关于为老教师配备科学助手的意见》精神,决定为二级教授孟宪荩(外科)、程崇圮(内科)、孙明(妇产科),三级教授刘懋淳(皮肤科)配备科学助手。1964年,科研计划共列题98个,其中国家题13项(计30题),省题35个,院题33个,绝大多数国家题都得到落实。全年共完成论文和小结共343篇。当年,江西省湖口县突发“湖口病”,全年发病1026例,病死94例;1965年又发生96例,复发165例,病死4例。在省卫生厅领导下,学院派出十余位老师参加了防治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并获卫生部嘉奖。1965年,列科研题61项,其中国家题24项,省题22项,院题15项。由于政治运动的频繁进行,不少课题没有完成。完成的课题中有水平较高的项目,如生化教研组彭伟堂“关于鸟氨酸氨基移换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是当时国际上的一种最快速的简便方法,易于推广和下农村。二附院张以延研制的“心室纤维性颤动消除器”,对于拯救手术中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病人免于死亡具有重要价值,该产品荣获首届全国无线电工程制作二等奖。学院生物化学专业作为全省唯一的硕士学位授予点开始招生,导师为赵天睿。1966年,科研计划共列题13项,其中国家题1项,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题1项,省卫生厅题5项,院题6项,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多数科研项目被迫中止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全省科学大会相继召开,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完成的“争光霉素”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江西医学院符式珪等人专著《女性尿瘘的手术治疗》的理论与实践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另外,江西医学院还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2项,全省科学大会科学技术奖13项 。20世纪80年代中,学院获得一大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曹勇等的“高频喷射呼吸机”于1984年获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5年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是学院历史上首次获得的国家三等奖。王尚福等的“微晶陶瓷人工关节生物材料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于1987年同获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戴育成等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细胞集落的形成”于1985年获得了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8年,又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司鲁等的“国人脑血管的系列研究”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戴育成等的“人类B淋巴祖细胞(BL—CFG)体外无血清半固体培养的研究”于1990年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俞俊甫等的“恒压式导纳图仪研制及其应用”于1984年获省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1993年到1997年,共获准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32项,总经费640.59万元,其中国家基金课题28项。秦达意的“油膜隔离法化学箝技术与分子依从性离子性通道的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填补了江西省在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方面的空白。1995年,黄绍烈等的“运用中医中指中节同身寸确定食道心房调搏导管深度的最佳位置”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李国辉等的“辐照氟银猪皮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陈蔷娟等的“新型可转动义眼座连体的研制与临床应用”、刘志刚等人的“蝉抗原诱导的宿主—寄生虫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和兰绪达等的“人工晶体状眼内植入的临床研究”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郭光华等的“高频喷射通气和机理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郭光华等人的“高频喷射通气过程形成涡流与CO2排除的关系”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8至2005年,学院共获准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1341项,科研经费总计256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3项,“863”合作项目2项,“973”合作项目2项。1998年,丁文龙主持的“异种神经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和彭轼平等的“丝虫性乳糜尿临床及发病机理研究”均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0年,吴开云等的“下丘脑弓状核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及调控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刘志刚主持的“中华硬蜱抗原诱导宿主抗蜱免疫作用机理的研究”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国辉主持的“吸入性损伤的研究”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关晏星主持的“泌乳素受体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王崇文主持的“清热消炎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彭卫东主持的“中国大陆蛔虫同域种群分子遗传学研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高国兰主持的“闭孔动脉跨区供血的长型股薄肌肌皮瓣在切除外阴、阴道癌组织缺损后一期重建”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二附院的留美学者洪葵发现世界首例引起心脏猝死新基因。2005年,洪涛主持的“缝隙连接参与脑血管痉挛的机理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程晓曙主持的“一个细胞因子诱导的心功能不全新模型及其机制”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程晓曙主持的“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和龚洪翰主持的“CT增强延时扫描在泌尿系病变的应用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江西医学院的办学成果

赵小敏的科研成果

1、科研课题:已经主持完成各级各类课题40多项,包括:国际合作项目2个、国家级课题4个、省部级课题16个、横向课题20多个。现正在主持课题9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30760048)”(2)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3S”技术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研究(0630050)”(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江西省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研究”(4)省部合作项目“鄱阳湖经济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5)农业部项目“江西省耕地地力评价研究”(6)其他有关农业信息技术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横向课题5个。2、科研奖励:(1)2002,获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个:“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浮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排名第二)。(2)区域土地质量评价,赵小敏、郭熙等,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3)“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7年获农业部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3、发表论文: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近期的有59篇:(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Vol.17(5),第1作者(2)鄱阳湖地区沙地遥感调查及治理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3,Vol.10(4),第1作者(3)鄱阳湖地区湖滩草洲遥感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Vol.25(1),第1作者(4)基于GIS的江西中低产田等级评价和改造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03,Vol.25(3),第1作者(5)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生态学杂志,2003,Vol.22(6),第2作者(6)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华北平原的适应性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Vol.27(5),第3作者(7)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Vol.25(6),第二作者(8)精确农业信息系统设计及其在农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5).第2作者(9)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李敏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的途径,李敏赵小敏,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262-265(11)土地收益模型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江立武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0-33(1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2(3).-22-25,(13)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3(4)(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思路探讨,国土资源,第二作者.2004(11).-24-27(15)GPS实时动态(RTK)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5,27(1)(16)理想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第二作者.2005,21(2)(17)县域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以新建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第二作者(18)Toxicityofcadmiumtosoilmicrobialbiomassanditsactivity:EffectofincubationtimeonCdecologicaldoseinapaddysoil,浙江大学学报:B卷英文版-2005年5期,第三作者(19)郝仕龙、李壁成、赵小敏,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2期,第三作者(20)汤江龙、赵小敏等,我国城市用地水平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4期(21)汤江龙、赵小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2期(22)郝仕龙、赵世伟、赵小敏,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3期(23)段萍、徐咏文、赵小敏,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遥感分析,地理空间信息-2005年4期(24)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6,Vol.28(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5)数理统计法在城市土地级别验证中的实践研究,江立武、赵小敏等,2006,Vol.28(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6)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策研究,邓建宇、赵小敏等,2006,Vol.5(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7)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夏敏、赵小敏等,2006,Vol.22(4),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8)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南京市讲宁区为例,夏敏、赵小敏等,2006,Vol.15(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9)江西省50年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李江华、赵小敏等,2006,Vol.28(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0)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邵建英、赵小敏等,2006,Vol.28(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述评,于少康、赵小敏等,2006,Vol.23(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及其对策思考,郭宏慧、赵小敏等,2006,Vol.5(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陈文波、赵小敏等,2006,Vol.2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4)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余敦、赵小敏,2007,Vol.35(32),安徽农业科学(35)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Vol.27(11),生态学报(3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研究,建平、赵小敏等,2007,Vol.21(5),中国土地科学(37)南昌市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朱美英、赵小敏等,2007,Vol.35(18),安徽农业科学(38)浅谈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黄茜、赵小敏等,2007,Vol.35(3),安徽农业科学(39)补充耕地约束体系研究,任青达、赵小敏等,2007,Vol.24(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40)农用地定级中样地法和修正法的比较研究,罗璇、赵小敏等,2007,Vol.29(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1)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夏敏、赵小敏等,2007,Vol.29(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2)对江西省赣州市政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邓建宇、赵小敏等,2007,Vol.6(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43)鄱阳湖湿地整理与可持续管理探讨,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Vol.38(2),人民长江(44)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Vol.12(2),中国农业大学学报(45)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胡国瑞、赵小敏等,2008,Vol.24(9),农业工程学报(EI)(46)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孙雁、赵小敏等,2008,Vol.24(1),农业工程学报(EI)(47)GIS在环保型养猪业区域规划中的应用,赵小敏等,2006,Vol.22(9),农业工程学报(EI)(48)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余敦、赵小敏,2006,Vol.22(6),农业工程学报(EI)(49)铬Cr^6+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卢志红、赵小敏等,2008,第3期,中国土壤与肥料(50)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周雪华、赵小敏,2008,Vol.10(2),资源与产业(51)江西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袁芳、赵小敏等,2008,Vol.17(2),生态环境(52)铅对旱地红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罗运阔、赵小敏等,2008,Vol.36(14),安徽农业科学(5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Vol.25(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54)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探讨,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Vol.7(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55)GIS支持下的江西省地震潜在危险度评价,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Vol.30(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6)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8,Vol.30(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7)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马春花,2009,37(5),安徽农业科学赵小敏(58)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付清,200925(2),农业工程学报赵小敏(59)基于GIS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奉新县为例,龙惠芳、郭熙、赵小敏,中国园艺文摘,2009年1期(60)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若干问题探讨——以吉安市为例,张俞、赵小敏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卷第2期4.专著和教材(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主编(1)(2)农地整理项目设计及后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主编(1)(3)区域土地质量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主编(1)(4)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主编(1)(5)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主编(2)(6)地质与地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副主编(1)
赵小敏的科研成果

段勇的科研项目

1、《高校“两课”教学渗透和实施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年度课题,课题负责人,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项目编号:04YB403。已于2006年9月结题。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功能定位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2003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课题负责人。成员:段勇、周茂平、王小元、汤静清。江西省教育厅,赣教高字[2003]106号。(已于2005年12月结题)3、《党内民主与党内和谐问题研究》,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2007年)课题,课题负责人,一般项目,成员:胡龙华、李本亮、干启明、王经北。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办,项目编号:06DJ15。(在研)4、《和谐社会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课题,课题负责人,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项目编号:06YB012。成员:李本亮、胡龙华、罗家国、涂效华(在研)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的相关性研究》,2006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课题负责人。江西省教育厅,项目编号:JXJG-06-6-5。经费:1000元。成员:周茂平、王小元、汤静清。胡龙华、谢家赞、王小元、汤静清。(在研)6、《和谐社会视野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问题研究》,2007年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课题负责人,项目编号:SZ0714。经费:3000元。成员:赖章盛、陈华平、王小元、胡建华。(在研)7、《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环节的调查与分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排名第二,2002—2003年(项目批准号:02710031,教社政司函[2002]237号)。8、《公务员道德建设新视角研究》,2004年江西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课题,排名第三,项目编号:ZZ05049、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实践模式研究,2003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课题类型:招标课题,排名第四。成员:胡龙华、程喜中、詹荣海、段勇、朱嵩。10、《艺术教育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项目来源: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排名第四,2001—2003年;11、《我市增加农民收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赣州市2003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赣市社[2003]12号。12、《西部大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2001年南方冶金学院院级重点课题,排名第二,经费1000元;13、《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2005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课题,排名第三(主持人,王经北),赣教高字[2005]95号。14、《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2005年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课题,排名第二(主持人,王小元),赣教高字[2005]95号。
段勇的科研项目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怎么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价值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我市是国家级贫困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辖1区2市15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人口877.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6.03万人,占79.36%。现有中小学校3297所、教学点787个,中小学生143.21万人,教职工69506人,专任教师63708人。由于是一个山区地市,加之长期的历史或管理体制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较大,县域间、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的投入,教育资源的潜能挖掘不均衡,致使教育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与全省其他地市比,也多年来处于落后状态。近几年来,我市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科学发展,把教育列为了全市“民生工程”来抓,如整合城建、教育、规划、人事等多家部门着手教育结构布局规划等。市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如积极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远程教育工程”、“农村教师培养工程”“教育质量管理年活动”等等。尤其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要实现中共赣州市委二次会议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实现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将其纳入赣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质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于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发展的说到底是教学质量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追求的永恒课题,也是素质教育终极目标,是党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办入门满意教育的集中体现。鉴于此,我们开展“提高赣州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的研究。2.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1)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赣州,实现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市是人口大市,农村人口占80%。丰富的农村人口资源与低水平的人力资源质量形成强烈反差,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人力资源是指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怎样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丰富人力资源,把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最直接又最重要的是依靠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大赣州,对实现中共赣州市委二次会议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建设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2)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国自80年代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地、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地研究和探索,但就整体讲,素质教育还是任重道远,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全社会的长期努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诠释就是学生各种素质全面协调、和谐、持续发展,它是一种“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的教育”,其重点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说到底是一种全面质量教育。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3)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是全市人民群众的迫切期望。我市是宋代历史文化名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淀深厚;我市是革命老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出了杰出贡献;我市受社会主义教育文化影响较早,苏维埃时期的“四个在于”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一直影响至今。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多年来我市中小学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省落后地位。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市多年来全市人民群众迫切期望。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与预期效益1.课题研究目标————总体目标构建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发展的框架体系,提出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并具有推广、普及价值的教学质量提高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具体目标形成《提高赣州市中小学教学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 预期效益(1)课题研究的开展,将进一步帮助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意识,浓厚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激励大胆抓质量的心理与行为,从而确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学理念。(2)课题研究采取“一体四轮”战术,全面分析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系列“研究报告”“管理意见”“评价体系”的出台,将进一步规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管理,整体提高全市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3)课题研究队伍规模阵容大,监控、管理“条块结合”、形成“管理目标树”,责任落实,将培养锻造一批懂得研究、善抓管理,能抓教学的行家里手。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十七大”思想为指针,以提升与发展全市教学质量为研究的生命线,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建设队伍为根本,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课题为载体,牵动教科研工作开展,整体提升教师教研员专业素养,重塑我市教育在全省的新形象。为构建和谐大赣州,实现中共赣州市委二次会议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建设赣州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教学质量保障。四、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关于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一直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思考的重点。从国际范围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隐藏其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四个学会”,即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发展,其实他的主线就是强调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素质,美国实施的,日本开展的走出“荒废教育”也是强调全面提升教学质量。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研究学生整体发展素质,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日益走进世界各国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视阈,当下国际“oecd”组织开展的“pisa”学生能力水平测试研究已引起世界很多国家重视与参与,我国上海市已参与这一研究。就我国看,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也是针对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综合发展素质的培养提出来的,也就是说长期来,我国教学质量是“畸形”的“片面”的。对此,上世纪末党和国家提出了“两基”、“两全”教育工作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党和国家重要的“基础工程”。今年教育部还成立了设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网络,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监测,准确显示基础教育质量现状,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 就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展研究,比较有影响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交往教学与中小学教学质量效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等课题,但他们大多或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或主要从实践层面进行研究,或从学科角度教学研究,而且大多仍停留在对狭义的教学质量研究,亦即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研究,跳出课堂“围城”,全面归因研究的较为少见。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怎么写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院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训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培养方案,扩大对外交往,先后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外籍老师来院讲学和进行科研协作。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省厅级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共45项,已完成科研项目35项,通过省级鉴定项目2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6项,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学院坚持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厚德博学,抱朴守真”的农大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培养方案,扩大对外交往,先后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外籍老师来院讲学和进行科研协作。近几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973”子项目、省厅级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课题共45项,已完成科研项目35项,通过省级鉴定项目2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6项,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序号课题名称项目来源主持人经费/万元起止时间1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管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蔡海生242009-20112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赵小敏202008-20103红壤抗重力侵蚀评价指标及空间变异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牛德奎162008-20104红壤山区急陡坡土壤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何小武122008-20095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机制及其调控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陈美球172007-20096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王立国102010-20127我国耕地保护的社会责任及其行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陈美球92007-20098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和功能区划研究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陈美球302008序号获奖项目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名称、等级获奖时间1本科生毕业实习校内外“双导师”机制的构建——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陈美球等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2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赵小敏等农业部神农奖三等奖20073南昌链霉菌新种产生的南昌酶素和梅岭酶素及其生物合基因簇高勇生等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4不同群体农民耕地保护心态的实证研究陈美球等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5区域土地质量评价赵小敏等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三等奖20076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陈文波等江西省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科研成果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