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著作」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

体育正文 277 0

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

明朝三大科技巨著是什么?

明朝的三大科技巨著,分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三大巨著,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中华瑰宝。李时珍&《本草纲目》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号濒湖,湖广蕲州(今湖北薪春)人。李时珍祖父是民间“铃医”,走街串巷,摇铃为人治病。父亲李言闻,子承父业,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从小耳濡目染,阅读医学书籍,常随父亲出诊,帮着抄药方。十四岁那年,李时珍补为诸生,后来三次应乡试不中,于是决定不再追求功名,一门心思跟着父亲学医。李时珍善于钻研,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很快成为一名医术高明的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他发现传统的中医《本草》,品类繁多,名目混杂,其中还有不少错误。于是,李时珍立下雄心壮志,要重新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李时珍广泛阅读各类书籍,除医药著作外,“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无不涉猎,前后读了800余本。同时,李时珍注重实地考察,走遍家乡的山川野外,还带领儿子、门徒远赴江西、安徽、河北等产药地,在穷乡僻壤,高山峻岭间采集标本,绘制图像,虚心地向当地的农夫、渔民、猎人、樵夫请教,还征集了许多民间治病的处方。嘉靖年间,李时珍为楚王的儿子治好了气厥症,便留在王府任奉祠正,兼管医药之事。几年后, 转赴京城太医院任职。当时方术迷信泛滥,一些人热衷于寻找、制作仙丹不老药,连太医院也深受影响。李时珍不愿同流合污,便托病辞职返乡。不过,在王府和太医院的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编撰《本草纲目》大有益处。回乡后,李时珍便着手编撰工作。他以前人的本草为基础,结合自己收集的新资料,潜心著作,前后三易其稿,历时近三十年,直到万历六年(1578)才最终完成,时年61岁。后来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本草纲目》共52卷,它以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全书共记载药物1892种,比前代的《本草》新增374种。在这本巨著中,李时珍以药物正名为纲,其余附释为目,详细闸述药物的出产、形色、气味及主治药方,验方11096首,配图1160幅,共190万字。此外,《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众多的动物、植物和矿物品种,所以,也是一部植物学、 动物学和矿物学方面的专著。徐光启&《农政全书》徐光启(1562年-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并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和水利等科学技术,并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明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607年-1610年),徐光启回乡丁忧,在这三年间,他泡在田间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了《种棉花法》《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明万历四十一年秋至四十六年(1613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到天津垦殖,再次进行农业试验。明天启元年(1621年)再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徐光启在家乡和天津这两段比较集中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告病返乡,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此时《农政全书》初稿已完成。但徐光启忙于负责修订历书,无暇顾及,1633年去世后,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1639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全书由于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穿其中。宋应星&《天工开物》宋应星出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字长庚,江西奉新人。举人出身,明崇祯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官县教谕,后来还做过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隶亳州知州。宋家世代为官,曾祖宋景在嘉靖年间任南京工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祖父宋介庆曾任安徽黟州知州,宋应星与兄长宋应异自幼诵习经书。万历四十三年(1615) ,宋氏兄弟同科,双双考中举人,且名列前茅,时在地方上传为美谈。然而宋氏兄弟后来虽然多次应试,却始终没能考取进士。渐渐地,宋应星有了新的关注点。他的曾祖宋景在任南京工部尚书时曾督修过宫殿,族人宋应和任工部员外郎时,也督修过北京宫殿,宋应星耳濡目染,对建筑和手工业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不再用心科举,开始专心于实用生产技术的研究。崇祯七年(1634),宋应星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公务之余,便着手著书立说。经过三年努力,到崇祯十年(1637), 他写成了一本书。他认为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人是万物之灵,能够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因此将他的书命名为《天工开物》,天工就是指大自然。《天工开物》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十八类,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内容涉及作物栽培、养蚕、纺织、熬盐、制糖、酿酒及陶瓷、舟车制造、石灰烧制、造纸、采矿、冶炼,等等。书中还配有精美的插图,详细图绘了一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过程。农业方面,宋应星撰写的内容在不少方面甚至超越了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例如经济作物中的油料作物,仅在“膏液篇”中就列举16种之多,其中许多是《农政全书》中所没有的。宋应星对植物的记载也非常详细,如在“乃粒篇”中对南北方的麦的开花时间、不同环境下的水稻种植都有详尽的叙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  书中不仅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由于汉族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天工开物》 即 天工开物 (中国古代科学著作)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以上3部著作都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结晶和科学技术水平至明代的继承及总结。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这三本巨著是明朝的三大科技巨著,对于现在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这本书主要包括《本草纲目》,这是一本药物学的书籍;《农政全书》这是关于农业的书籍;最后一本就是《天工开物》是关于工艺方面的书籍。
分别是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了下来。是非常值得记录的。
明朝三大科技巨著是什么?

明代四大科技著作

1、《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2、《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3、《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4、《天工开物》《天工开物》由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扩展资料《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天工开物》的可贵之处,在于记述了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书中用技术数据给以定量的描述,显露出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阐述,注重引入理论概念,而非单纯技术描述。在农业方面,《乃粒》指出水稻育秧后三十天即拔起分栽,一亩秧田可移栽二十五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又说旱稻食水三斗,晚稻食水五斗,失水即枯。这些技术数据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是育秧、插秧和灌溉的理论基础,在以前的农书中未曾提到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草纲目百度百科——天工开物百度百科——徐霞客游记百度百科——农政全书
(详细) http://post.baidu.com/f?kz=142441670 明代中叶开始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对明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同样有着促进作用。最为突出的,就是四大科技名著问世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纲目”名书。 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2、《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3、《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4、《天工开物》
李明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市民在为您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合作者关于农学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经做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明代四大科技著作

中国古代的著名科技名著有哪些?

1、《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2、《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3、《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4、《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5、《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的十部算书的名字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宋-沉括《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天工开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另外还有《考工记》《甘德星经》《水经注》《禹贡地域图》《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梦溪笔谈 沈括
中国古代的著名科技名著有哪些?

中国最早的一部科学著作是什么?

战国时期的《墨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物理学基本理论的著作。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战国时期楚人甘德著《天文星占》战国时期魏人石申著《天文》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叫《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夏小正》是战国时编成的一部历法书,基本上保存了夏历,即以冬至后二月为正月,比较符合一年四季的变化,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历法。《周髀算经》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前,《九章算术》西汉成书。《史记》中的天官书,记载了许多天文学现象。 此外,秦朝有《颛顼历》,汉武帝时有《太初历》《三统历》,刘洪撰《乾象历》,张衡著《灵宪》。这些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文献。
纪录中国历史的最早的书是《尚书》 《易经》是中国第一部经书,被尊为\"五经\"之首.西周初年写的.《周易》古经为出于文王、周公之手《山海经》是我国最早富有神话传说的一部地理志,应该是奴隶社会以前的作品 《穆天子转》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小说,年带久远
易经》是一部中国古老的科学著作.
古代第一部著作是易经.
周易
中国最早的一部科学著作是什么?

中国古代关于科学技术的著作有哪些?

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还有,祖冲之的《隋书·经籍志》录有《长水校尉祖冲之集》五十一卷,但现已遗佚。 散见于各种史籍记载的还有以下著作:《安边论》,佚。《述异记》十卷,佚。《易老庄义释》,佚。《论语孝经注》,佚。《缀术》六卷,佚。《九章算术义注》九卷,佚。《重差注》一卷,佚。《大明历》《上大明历表》《驳议》 《开立圆术》
中国古代关于科学技术的著作有哪些?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